七月底的成都,暑气渐浓,但比天气更热切的,是成都欧曼谛老师们出发的脚步。
这个夏天,成都欧曼谛技工学校校区领导和老师们在学校党支部书记陈沁的带领下,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家访,首站便从成都开始——眉山、绵阳、内江、宜宾、遂宁……这些曾在学生档案表上出现的地名,正变成老师们脚下真实的路。
这趟旅程,既是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更是我们心里早已盘桓许久的念头:课堂上,我们见过他们练习美容手法时的专注、修剪发型时的认真;但回到家,当他们变回父母身边的少年,又会有怎样的状态?那些藏在“挺好的”、“没问题”背后的心事,需要我们跨过校门,才能真正听见。
家访,于学校而言,从来不是简单的任务。它是教育场域的延伸,也是打破“校园围墙”的纽带,教育的全貌,从来不止于教室与实训基地。老师们要走到这些场景之外,去看见学生在家庭环境里的状态,去理解那些影响他们成长的深层因素,让学校教育更精准地对接学生需求,这便是家访最本真的意义——让教育从“面向群体”走向“关注个体”,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共鸣”。
和家长们聊天时,我们听到最多的话,是关于“变化”。在2023级时尚美容与化妆造型专业02班丁同学、苏同学、刘同学,2023级时尚美容与化妆造型专业01班周同学、2025级时尚美容与化妆造型1班左同学、潘同学、徐同学等学生家中,家长们有的提到孩子现在回家后会主动分享课堂趣事,不再像以前那样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有人翻出手机里孩子给家人做美甲、剪头发的照片,语气里藏不住骄傲;也有人坦诚孩子偶尔会焦虑技能不够好,老师们便细细讲起同学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的细节,看着家长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
这些对话让我们更加确信,教育从来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就像美业里“千人千面”的服务理念,每个孩子的成长也需要量身定制的关怀。
接下来的日子里,学校老师们的脚步会继续延伸,我们会慢慢记录下那些关于成长、理解与陪伴的故事。
如果您的家在成都周边地/市/州,恰好是成都欧曼谛学生的家长,或许某天会听到敲门声——那是我们带着真诚而来。若您想提前聊聊孩子的情况,随时可以联系班主任,我们随时期待着与您沟通。
教育这回事,就像给植物浇水,得知道根扎在哪里,才能把养分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这个夏天,我们希望做更懂孩子的“养花人”,帮助这些祖国的花朵开出更绚烂的姿态。